咳嗽季,中医教您五步选对药

作者: 时间:2016-10-28 点击数:

秋天可谓“咳嗽季”,有的人咳痰,有的人干咳,有的人更是反反复复常年不愈。大多数人觉得咳嗽就是一时不舒服的感受,随便吃点药就应付了事。但是面对清热、祛寒、化痰、润燥、养阴等各种功效的药品你能选对药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咳嗽药有很多,大概分为清热、祛寒、化痰、润燥、养阴等几大类。许多患者在种类繁多的药物之中难以选择,常常选错药,延误了病情。以下五种方法,帮助大家选对药,治好病。

一辨寒热

一般人咳嗽都不是常年如此,而只是受了风寒、风热等侵袭,往往病程在3周以内,属于急性咳嗽的范围。这时,辨明是风寒咳嗽还是风热咳嗽至关重要。

风寒咳嗽一般会喉咙发痒,痰稀色白,或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这时应当选择疏风散寒的药物,如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丸等,痰多者还可选用蛇胆陈皮口服液。

而风热咳嗽一般比较剧烈,咳声嘶哑,咽喉肿痛,痰黏发黄,或伴有流黄涕、口渴、头痛等症状。这时应当选择疏风清热的药物,如桑菊感冒片、清肺丸、清肺抑火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等。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风寒还是风热引起的急性咳嗽,都不要在早期服用蜜炼川贝琵琶膏、养阴清肺丸等养阴敛肺收涩的中药,因为对于外感的急性咳嗽来说,咳嗽本身是驱散外邪的过程,如果早期即用收涩药止咳,虽然咳嗽可以很快缓解,但外邪却留在了体内,使感冒病程延长或可能演变成其他慢性疾病。

慢性咳嗽(咳嗽两个月以上)的人,也不建议单纯使用止咳药来解决病痛,应当首先到医院查明病因,采取长期的对证治疗。

二听声音

咳嗽的声音也可以判断出证型的不同。总的来讲,咳嗽声低气怯的属虚,洪亮有力的属实。

如果咳声重浊,其音不扬,一般是风寒咳嗽或痰湿咳嗽;

如果咳声音调高,气息粗,频频发作,则可能是风热咳嗽;

秋季咳嗽常是干呛咳,一般口燥咽干,没有痰,这是燥邪侵犯人体引起的,适合服用养阴清肺丸、秋梨膏、川贝枇杷露等润燥之品;

如果咳嗽声怯,语音低,加上容易出汗,怕风寒,则常是肺虚咳嗽,方剂常用甘草干姜汤、生脉散、四君子汤等,以巩固肺气;

如果咳嗽阵发,声音洪亮高亢,伴有口苦,胁肋发胀等表现,则常是肝火犯肺导致的,方剂常用黛蛤散合泻白散等,平时还要注意情绪的疏导。

三看痰液

痰常与咳嗽并见,很多人知道白痰属寒,黄痰属热。实际上,不仅是颜色,痰液的质、量、味等都反映了疾病的情况。

咳嗽者若少痰或无痰,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或虚寒。痰质稀薄者多属风寒,痰质黄稠者多属风热。

如果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多为肺热或阴虚伤络,治疗宜用养阴清肺丸,或银耳百合羹、秋梨膏等;痰中有腥味为痰热,可以选择羚羊清肺丸、牛黄蛇胆川贝液等,或在饮食中适当加入鱼腥草。

痰味甜多属脾虚,痰味咸多属肾虚,这些都应由专业医师进行辨证论治。

四记时间

咳嗽的时间可以帮我们判断咳嗽的证型。一般早上咳嗽加剧者,多咳声重浊,咳痰后减轻,这一般是痰湿、痰热咳嗽,药物可以选择复方鲜竹沥液、蛇胆陈皮口服液、止咳橘红口服液等。午后或黄昏咳嗽加重,咳声轻微短促者,多是肺燥阴虚,治疗常用养阴清肺丸、川贝枇杷露等。

夜间平躺时咳嗽,坐起来好转者,多是有水饮压迫肺脏,治疗常选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等。

一年四季也有不同,比如咳嗽冬天严重夏天减轻的,多是寒性咳嗽,治疗常选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丸等。秋季发作、口燥咽干,多是肺燥咳嗽,药物常选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等。

五审病势

病势和病程是判断咳嗽属外感还是内伤最直观的特征,一般来讲,病势急(咳嗽突发,频频作咳),病程短(3周以内)的多是外感咳嗽,此时不宜服用诃子、五味子等敛肺收涩的药物;

病势缓(偶尔咳嗽,不剧烈),而病程长(两年以上)的多是内伤咳嗽,多因本身正气不足,不能及时将邪气排出体外而生,此时不能盲目选择疏散外邪的药,如通宣理肺丸、小青龙颗粒等,否则易耗阴,伤肺气。

咳嗽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兼证,比如咳嗽伴有两侧胁肋疼痛者,多为肝气化火,可选择疏肝、泻肝的黛蛤散治疗。经常咳嗽伴有鼻塞、汗出者,常是体质不好、肺气偏虚的表现,治疗可用玉屏风散或御寒汤,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秋季养生漫谈(一)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大雁南飞,天高云淡,北京迎来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然而秋季阳消阴长,也是一个容易患病的季节,古人谓“多事之秋”,那么秋季该如何养生,防止疾病呢?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经典养生法则。这段话告诉我们关于养生的三个基本要素:1遵守自然规律。2饮食要有节制。3起居要有规律。顺应四时变化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调整饮食、起居及情志,使人体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健康长寿。

秋季的天气特征及养生要点:“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思是说“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另外,秋季燥邪当令,天气少雨,水分蒸发快,燥邪易伤阴津,人们在秋季会感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流鼻血、皮肤干燥、便秘等等。因此秋季养生顾护阴津为要。

黄帝内经对于秋季养生的论述可谓提纲挈领,对我们今日养生仍具有指导意义。“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饮食。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人体由于大量出汗,所以阴津亏耗,即使没有大病,身体也会有几分虚弱,因此秋季可以开始补益身体。民间俗语“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也正说明此理。秋季进补宜选用滋阴之品,如百合、芝麻、秋梨,银耳,莲藕,杏仁等。勿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生内热而伤阴。但是,秋膘不可盲目贴,关于秋季进补亦有忌讳,如不可无病乱补,不可虚实不分,不可凡补必肉,不可越贵越补等。乱补有时不但不能提高正气,反而会削弱人体正气,招致邪气。如有人为了在秋季进补,过量食用人参、鹿茸等温阳之品,导致阴津大量亏耗,加重秋燥,花了钱,没强身健体,反而适得其反。

穿衣。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人们穿衣特点迥异。有的人依旧是短袖热裤露脐装,有的人却早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关于穿衣,“春捂秋冻,杂病不生”流传已久,这种说法有其科学性,从热到冷、由酷暑到寒冬有个转变的过程,秋季正是转变的时节。有的人天一冷就赶紧穿上厚衣服,这种做法不可取,原因有二,第一,穿得太多,大量出汗,会损伤津液,从而加重秋燥。第二,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所谓“春捂秋冻”的含义是,通过适当的“秋冻”,使人体的阴津得以保存,防止秋燥伤人,也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不过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各人体质不同,若是老人和小孩,抵抗力弱,或是平素阳虚,怕凉畏风者,则应尽早适当添加衣物,以免生病。

起居。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适当锻炼可以增强抗病能力。

情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之道,秋季讲究“收敛”,因此秋季情志方面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时刻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顺应天时,安然度秋。

秋季养生漫谈(二)顺应天时 扶正养阴

“山明水静夜来霜,数数深红出浅黄”。在这金秋送爽的时节,适逢我们中老年人走出门外,回归自然,尽享人生的美好时光。我们看到有很多中老年朋友开始抓紧时机,计划或外出旅游,或调理身体、治病健身,开始充分享受这一年中的美好季节。在此,我们为中老年朋友们从祖国医学的角度提供一些养生、健身的建议供大家借鉴。

中医古籍内经《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 则:“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于是圣人都会据此注重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内经》进一步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意思就是说,秋天的三个月,自然界阳气逐渐收起,阴气逐渐开始生长,整个碧空如洗,地气清肃,万物逐渐成熟,硕果累累,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从“夏长’到“秋收’,这是自然阴阳的变化规律,因此,人体生理活动的阴阳双方也要相应地随之发生由“长’到“收’的转化,注意保养内守的阴气。因此,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学会收藏体内的阴气,并使精气内聚,从而来滋养五脏六腑,才能抗病延年。

《内经》云:“秋三月,早睡早起与鸡俱兴”。适当早睡,延长夜间睡眠时间,以人体的五脏顺应自然界的“五气”,有利于调理正气,减少脏器发病的机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保证人体的正常机能,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另外,要想尽办法维护人体的脏腑机能的正常以适应秋冬逐渐寒冷季节,也维持“正气”充足以防止各种外邪的侵袭,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同样,秋季也易发生各种“外邪”所致的疾病,如各种外感,各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以及中老年人免疫功能紊乱出现的呼吸道过敏、皮肤过敏甚至内脏“过敏”等多种疾病会因天气骤变而爆发,而养护好“阴气”,脏腑功能正常就可以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

如秋季雨少天干,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加重。因此,在秋天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秋季养生漫谈(三)保护肺气 收养神志

《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曰:“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秋季若不注意保护肺气、收养神志,与养生之道相悖,可伤及肺气,也可在冬季因阳气不升而发生泄泻,伤及肾气。

人体肺藏属金,与秋相应,故秋季养生可从养肺入手。保养肺气首先是躲避寒凉,预防感冒。暑热气候离去不久,寒凉之气升起,早晚温差加大,此时若沿袭暑天习惯贪图凉爽,很容易受凉,使风寒之邪侵犯肺气。民间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肺主一身之气,居于上焦,为魄之处所,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为娇脏。秋天气候干燥,在躲避寒凉之外,也要防止温燥、凉燥的侵袭,避免出现声音嘶哑、咽喉干痛、皮肤干燥或瘙痒、咳嗽、便秘等不适。可适当补充水分,增加运动,根据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

在膳食补养方面,银耳、百合、山药、大枣、蜂蜜等,都有润燥养肺的作用,可作为辅助食品适当补充;若口干口渴,排便不畅,颜面或背部有痤疮的年轻人,可适量饮清茶、吃秋梨以清肺热;身体虚弱、患有咳喘病者或老年人,不妨煎煮梨水,少量加入生姜、橘皮、浙贝母等,也可烹煮陈皮鸭汤、米酒、番薯以进补。

能够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则正气平和、较少生病。保持正气平和的关键,并非大量进补,而是注重平时的生活起居,要符合大自然阴阳变化规律。秋季不宜熬夜,而应早卧早起,以保养人体阳气,维系良好的能量转换,保持充沛精力。

此外,精神情志调养也很重要。在七情之中,悲伤和忧愁都与肺气相关,应保持神志安宁,乐观平静,迎合秋气之爽朗,使肃杀不会伤及身体。女性朋友尤其应在秋季控制情志变化,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节奏,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宜过度紧张焦虑;悲忧之气也会影响睡眠,日久降低机体免疫功能。40岁以后的女性,不急不躁,才能保护体内阴血津液不被过度消耗,使涓涓细水长流。

如果因肝气过胜产生烦躁、暴怒等不良情绪,不仅上犯肺气,造成喘息、咳痰、咯血等“木火刑金”的病态,还会使肝气横逆克伐脾胃,出现食欲不振、胃痛、脘腹胀满、泄泻诸证。中医学“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从不同角度论述人是一个整体,无论哪一脏腑有病,皆可引起病理传变,导致其他脏腑受累。

秋季养生适宜于健康者和服用药物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人群,如果身体发生不适,通过休息、个人调养、膳食调理等仍不能解决问题,应及时前往医院,在相关科室接受专家诊治。切记不分虚实、不辨真伪、不知进退而盲目进补的行为,破坏或打乱人体原有的阴阳平衡,延误治病时机,酿祸而生憾。

Copyright © 1998-2008  学院网站.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长江路80号 邮政编码:47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