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是指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治未病"思想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写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形象的描述出"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都极其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关注进一步提升。
未病先防
在疾病发生前,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云:"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强调防重于治的重要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故人的作息规律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特点来调整自身的作息。如《皇帝内经》中所记载:"春三月…夜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充分调养脏腑气血功能;注意气候变化,避免脏腑功能受到六淫邪气的不利影响,减少疾病的发生。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人们还应注意日常活动及情志与养生的紧密关系。《皇帝内经》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起居有常,指日常生活要有良好规律,饮食有节指饮食有节制,既不能忍饥挨饿,也不能暴饮暴食。情志的调节亦是养生的关键。情志失调既是疾病的诱发因素,又是一种直接的治病因素,能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而伤及五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既病防变
疾病已经发生后,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控制疾病的进展。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任一脏腑的病变都能引起其他脏腑的机能失调。而脏腑之间疾病传变都有特定的联系和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准确预测疾病发展的趋势,及时切断疾病的传变途径,是既病防变的关键。如《金贵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瘥后防复
疾病初愈时正虚邪恋,阴阳未平,机体各项功能还处于没有完全恢复的状态, 如果此时调养不当,很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遗留后遗症。所以"治未病"还包括病后调摄,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干预,防止疾病复发而再次损伤机体。
"治未病"思想贯穿中医调理过程的始末,它的本质要求是最大限度的预防疾病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病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万众一心。
健康中国行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饮食健康一点,作息规律一点,健康中国就会离我们更近一点。
南阳市是中医药大市,老百姓信中医、爱中医,是发展中医的一片沃土。国家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发展面临天时地利人和,在‘十八大’之后、特别是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之后,中医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的春天。中医不但是卫生资源,还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还是一种文化,还是科学,是独具魅力的东方科学。目前已经走进了166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关注,因为它可以解决一些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
南阳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校医院)主要职能是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开展新生入学体检、毕业生体检和教职工的定期健康体检,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及传染病的监控防治工作,同时为我校国医国药学院提供教学、科研和临床实习基地,医院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优势,在疾病预防,治未病、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及传统针灸、推拿、熏蒸、拔罐、刮痧、贴敷、牵引等治疗疑难杂症和慢性病、推广科学养生的健康常识等方面都进行了多种尝试和积极的探索,传统中医绿色、健康等诊疗优势深受广大师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