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疾控 :八月份健康提示

作者:转自-南阳疾控 时间:2025-08-02 点击数:

8月份健康提示

进入8月,仍值盛夏高温多雨季节,病媒生物活跃,繁殖迅速,多种病原微生物繁殖旺盛,加之暑期旅行旺季,南阳疾控温馨提示广大群众需关注: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感染性腹泻、洪涝灾害及暑假安全。

图片



01

虫媒传染病

图片
虫媒传染病是指通过节肢动物(如蚊子、白蛉等)叮咬传播病原体的一类疾病,这些病原体可以是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丝虫病、黄热病、黑热病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
媒介生物在吸食被感染者的血液后,病原体在其体内发育和繁殖,当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原体传播给新的宿主。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健康人被带毒蚊子叮咬后,病毒将在人体内潜伏1-12天,一般为3-7天。感染后,患者可能会短时间内出现高烧,体温可升至39℃或以上,并伴随明显的关节疼痛,尤其集中在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持续数天至数月。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头痛、肌肉疼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图片
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本地疫情。其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


一旦发病,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症状: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
“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
还有“三红”:表现为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典型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发作具有定时性。
                                               图片
不同疟原虫感染,发作周期不同,如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为72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发作则无规律。疟疾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脑型疟、肺水肿、肾衰竭等,甚至导致死亡。

黑热病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由白蛉传播。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尤以脾脏肿大更为显著)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为特征
                                              图片
患者常因直接接触患病野生动物而感染。其潜伏期一般为3-6个月,最短仅10天左右,最长的达9年之久。

健康提示


1、防制媒介生物,清除孳生地
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需定期清除住宅周边积水,清理家庭及周围环境各类无用积水、水生植物容器等,5-7天彻底换水一次;按蚊多在稻田、池塘等大型积水处孳生,可通过疏通沟渠、填平洼地等方式减少其孳生环境。白蛉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孳生,要保持环境干燥清洁,定期对可能存在白蛉的房屋、畜舍等场所,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理垃圾,保持家畜禽舍卫生,定期进行滞留喷洒等消杀。


2、 做好个人防护
注意居室防制,采用诱蚊灯、蚊拍或蚊香等方式灭蚊,关好纱窗纱门防蚊。外出活动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领口、袖口和裤脚,佩戴帽子,在衣服外表面和裸露皮肤上喷涂避趋剂。白蛉多在黄昏到黎明前活跃,5-9月活跃期内,尽量避免前往其活跃场所;夜间露宿或户外活动时,加强防护,裸露皮肤涂抹防蚊油或驱蚊剂。在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推广使用驱蛉项圈,或对犬只进行驱蚊药喷淋,减少犬只感染,间接降低人感染风险。
3、及时就医
若被媒介生物叮咬后出现身体不适,或突然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以便及时诊断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曾去过黑热病等流行区,出现相关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并进行病原或免疫学检测,避免误诊延误病情。

02

手足口病

图片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7-8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


健康提示


1、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EV71疫苗能够预防EV71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疫苗,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2、做好个人防护
加强个人手卫生,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指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儿童在接触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及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至少洗20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家庭常备“84”消毒液,采用“浸、洗、擦、洒、泼”五法对儿童的玩具、其他用品等清洗消毒,奶瓶、奶嘴、尿布、玩具等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做好日常健康监测
每日监测孩子体温,留心观察孩子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等症状,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或口腔疱疹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5、重点机构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学校及幼托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通风消毒等措施,发现患儿及时隔离上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严防校园聚集病例发生。

03

食源性疾病

图片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品及原料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易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另外,随着雨水增多,各种毒蘑菇、有毒植物生长茂盛,易误食引起食源性疾病。同时随着高/中考结束、暑假的来临,需要注意外出聚餐、游玩增多可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子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随着气温的升高,食品容易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不吃野味,不吃野生蘑菇,不吃有毒植物,不吃感官异常的食品,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
2、注意烹饪环境卫生与方式
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把质量关,不购买变质的禽、蛋、肉、水产品等原材料。加工食品时做到生熟食物分开,厨具、容器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尽量不食用,如再次食用应彻底加热。
3、外出就餐多注意
一定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水,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和野生植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污染风险。
4、及时就医与消毒
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身边有腹泻患者或家人腹泻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等消毒。

04

感染性腹泻

图片
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与饮食不当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呈现上吐下泻的典型症状,有些还伴有发热、头痛、食欲缺乏、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


健康提示


1、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婴幼儿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病菌污染玩具而感染。    
2、搞好环境卫生
定期清洁室内外地面、门窗和桌面;保持厕所清洁卫生;加强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清理生活垃圾。    
3、搞好食品卫生
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干净,不喝生水,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品。食物要煮熟煮透,剩菜剩饭要加热后食用,生熟食品分开放置,夏季注意凉拌菜卫生,防止苍蝇叮爬。    
4、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5、保护易感人群
一旦出现腹泻、呕吐,尽早到正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身边有腹泻患者或家人腹泻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的消毒。

05

洪涝灾害

图片
进入盛季,降水强度增大,易出现洪涝灾害,提醒广大公众应预防意外伤害、注意饮用水安全、防止病从口入、注意环境卫生。


健康提示


1、出行前提前了解气象和路况信息,恶劣天气应避免出行,远离危险地带
如确需外出,建议备好安全措施,保持通信畅通,提前规划好路线并告知家人。暴雨来袭时,应选择地势高、牢固的建筑物进行躲避;下雨天行走时要注意井盖,发现水面有漩涡、突泉时应绕道而行,注意车辆行驶安全,控制车速、谨慎变道。
2、遭受暴雨灾害后,要注意
①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容器要定期清洁,以防污染;饮用井水、河水等临时水源时,一定要消毒后才取用。②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溺死禽畜、来源不明的食物等;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③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居室周边雨水、垃圾,减少蚊虫滋生,同时注意防蚊、灭蝇,做好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尽量减少接触污水,不要在污水中洗衣、游泳等,避免光脚踩水。做好家畜管理,避免家畜粪便污染水源、食物。④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与脸盆应单用。
3、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06

暑假安全

图片
暑假期间,学生外出玩水、游泳等活动频繁,家长应加强监管,注意防范溺水等不安全事件发生。


健康提示


1、树立交通文明意识
暑假期间,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安全。避免让孩子独自在路边、车辆周边玩耍、逗留,培养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2、防止溺水
选择规范的游泳场所,不去池塘、水库、沟、河等情况复杂的自然水体内游泳戏水。下水前要做好热身,避免下水后发生肌肉痉挛等问题,家长应全程关注孩子的活动轨迹和状况,避免发生意外。
3、防止中暑
出门应做好防护工作,注意遮挡,避免太阳直射。避免长期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要少量、多次、充足饮水,并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暑假期间应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做到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膳食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少喝或不喝饮料。





/健康科普




Copyright © 1998-2008  学院网站.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长江路80号 邮政编码:473004